常听业内人士讲展览一线城市,一致公认的有三家:北上广;部分人认为有四家:北上广深。
一线城市概念探源
一线城市概念从何而来?本人揣度来自房地产业。
国内,房地产业习惯将城市分线,且有一、二、三、四线的细分。
房地产业的一线城市,也有北上广和北上广深两种说法。今年“两会”,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高度关注近期一线城市房价变化,目前北上广深四城市正想方设法稳定市场。可见,住建部认为房地产的一线城市是北上广深。
北上广深为何是房地产的一线城市,我想,无非是住房消费需求长期高企,地价房价高居国内城市前茅,房地产业规模庞大。而房地产二、三、四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区别,恰恰表现在消费需求、房地价格和产业规模三个方面。
展览业移植一线城市概念
将一线城市的概念从房地产业移植到展览业,似乎是展览业独特之举,鲜见其他行业如此比照。
展览业与房地产业有特殊关系吗?除不少城市政府把大型展馆交由房地产公司投资建设,并刻意打造会展小区外,我思量不出来。
如非要探究,大概因为两者都是城市经济的产物,两者的一线城市刚好吻合,而且一线城市的概念易于产业宣传推广,也便与二、三线城市区别。
展览一线城市的概念似与房地产业有所不同,这个说法只在展览业内流传,媒体喜欢用,但官方如商务部从没为此背书。
还有,房地产一线城市的说法未见得是褒义,其往往与高房价及其种种限制性购房政策相关联,“逃离北上广”的舆论就是例证。而展览一线城市的说法却少有贬义,已在北上广发展的展会主办方以及服务提供方普觉滋润,而未进驻北上广的心向往之。
展览一线城市的标准
既然业内认同展览城市可分为一、二、三、四线,那么,这种分法总得有个标准吧!以我所知,业内似乎并无标准,或因耳熟能详无所谓标准。
老话说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。堂堂的一线展览城市,且有三家和四家之争,连个标准也没有,总不是个事儿吧。本人不才,斗胆捋上几条供各位审度,看能否作为标准?
【标准一】城市展馆可供展览的面积达40万平方米以上。此为硬件。
上海、广州、北京的展馆可供
展览搭建的面积已超过此标准,深圳目前则在标准以下。
【标准二】城市年经贸展览总面积(毛面积)达500万平方米以上。此为行业规模。
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,2014年上海为1279万平方米,广州为859万平方米,北京为608万平方米,而深圳仅为256万平方米。
【标准三】城市展会数量达300场以上,且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占城市年展览面积总额的1/3以上。此为展会数量规模与结构水平。
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,2014年上海为796场,北京为431场,广州为391场,而深圳仅为79场。
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占1/3以上的比例,估计上海、广州没有问题。
【标准四】城市展会销售价格每平方米平均在1000元左右。此为营收水平。
上海均价可能高于此水平,北京、广州应该差不多,深圳的情况不太了解。
【标准五】城市展会主办方超过200家以上。此为市场主体规模。
本人虽不掌握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,但估计上海、北京、广州的展会主办方应超过此数。
【标准六】进驻城市的跨国展览公司不少于5家(不含中外合资公司)。此为国际化程度。
根据可以公开查阅的信息,进驻上海、北京的跨国展览公司都在5家以上。
【标准七】城市设立会展专业的大专院校在5家以上。此为人才培养基础。
北上广应可达标,甚至超标,但不了解深圳的情况。
如按上述标准衡量,中国的一线展览城市只能是“上广北”(“北上广”排序已不合适了)。
在下所提标准不尽科学,且属一家之言,仅想为一线展览城市找点根据,同时为业内同仁贡献饭后茶余谈资耳。